作者:医研室 更新时间:2010-12-12 20:19:30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
“卫生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申请
“卫生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各位成员:
下面是本课题立项申请表的内容,供大家参考。请大家务必按时按要求提交开题报告。各位辛苦了!
学科分类
课题名称卫生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申请人(课题负责人)
(签 名) 左飞 、 武平
申请日期 2010 年 4 月 |
课 题 论 证 |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选题的目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丰富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论。
卫生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工作岗位相对应,具有职业教育的共性,即具有职业性的特征。教育的职业指向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
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促进毕业学生做好本职工作,改善社会风尚,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所以,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卫生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基本知识教育,重点进行卫生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和训练,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认同感,使学生热爱卫生工作,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办好职业教育上,主要侧重于办学方向、人才模式及课程体系方面,而对学生精神道德层面的分析却很少,尤其是触及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更少。本课题通过研究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及其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对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案进行探索性实践研究,丰富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内涵,以期进一步丰富职业德教育理论,为提高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理论依据。
二、现实意义
1、明确学校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定位
职业道德具一定的职业性、实践性,在整个德育体系内是薄弱的、具有争议的环节。学校在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万能观”,即认为学校应该承担全部的教育责任,一旦学生的道德水平滑坡,责任全推给学校,批评学校的道德教育做得不好;另一种是“推卸观”,认为个体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学校、家庭、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一旦进入家庭、社会就会不堪一击,所以学校对于个体的道德形成作用是很无力的。
本研究试图从大量一手资料入手,在教育实践中还原学校在道德教育,尤其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为学校在明确作用范围、制定教育目标内容、设计实施性培养方案等方面提供借鉴。
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减少就业阻碍
卫生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为本位,培养面向卫生服务行业一线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学生毕业后能否履行工作岗位职责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当前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关注和评价,除了专业方面的实践能力外,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更为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已成为影响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砝码,减少就业阻力。
3、提高办学声誉,促进学校发展
同样,衡量一所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除了看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外,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评价因素。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无疑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显示学校的办学实力,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壮大。
4、执行国家教育政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2年8月24日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05年1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强调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
卫生行业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服务人员是否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卫生职业学校在注重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健全的良好个性品质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一、立论依据
本研究主要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道德判断理论,对某卫生职业学校展开研究工作。
二、研究思路
1.本研究以安徽省某卫生职业学校为例,以该校护理专业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校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环境和学生自身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目标人群的职业道德素质现状。
2.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归纳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3.依据上述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理论,针对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从积极应对学校外部因素、优化学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正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制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方案,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对方案的实效性进行有效评价。
三、研究方法
1、运用文献法,掌握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现状,找到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拟定研究方案。
2、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了解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然状态,进行有的放矢的分析和综合,根据应然状态确定解决思路,制定教育实施的具体方案,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对教育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和验证。 |
课 题 论 证 |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状况
在中国知网上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关键词检索1993-2009年的学术论文,结果2千余篇,与卫生服务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有关有40余篇。浏览文章,大多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相同年份的硕博论文检索结果: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约有19篇,与卫生服务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约5篇,其中只有1篇是关于“卫校学生医德教育”的。该篇论文是马庆发教授指导的山东师大的教育硕士研究生李雪芹撰写的毕业论文,文章主要以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的医德教育的意义、社会对医德的要求和学校医德教育的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缺少实证性调查研究的过程和理论论证,教育实施方案也不够具体可行。该论文的特点是提出了卫校学生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这是值得本课题借鉴之处。
关于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专著并不是很多,本文主要参阅徐金奎等主编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徐光秋主编的《职业和职业道德》、张家祥等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梅子编选《道德建设新论》(中央党校出版社)等。
2.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称职业道德为职业伦理,主要进行的是职业伦理史和医学、法律等特定领域的研究。西方基督教国家的敬业精神,来源于宗教信仰和基督教新教伦理。传统基督教着眼于研究上帝赋予的神职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而新教进行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肯定了世俗工作,认为任何一个正当职业都是神所赋予的神圣职位,将自己的职业做好就是在荣耀上帝、履行天职。这个转化具有重大意义,新教促成了现代职业观和现代职业精神的诞生,也诞生了真正的敬业精神。
在美国雷蒙德·埃居的《卫生保健伦理学:临床实践指南》著作中,对有关价值发展理论和伦理理论研究做了一些介绍,并较详细地讨论了权利性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现代卫生保健实践中的保密原则、职责忠诚问题和各职业的执业要求。
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关爱和尊重的基础上,解除学生的心理阻隔,根据卫生职业教育的实际状况,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促进其职业认同感的形成。 | |
(四)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等) | |
一、人员结构
左飞,本课题第一负责人,校长;武平,本课题第二负责人,党委书记。具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并承担本课题的管理职责和信誉保证。
本课题的主要成员:梁永建、邓斌菊、田贞尚、姜新峰、李云、范效东、杨惠秋、张志萍、李中荣、吴燕等,累计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百余篇,有7位是高级讲师,4位是硕士研究生,其中邓斌菊、田贞尚、姜新峰等同志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颇丰,均荣获过“宿州市青年科技奖”。
本课题组成员年龄及能力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经验,工作严谨敬业,具有很强的科研潜能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是完成本课题的重要人员保障。
二、资料准备
参考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硕博论文,购买相关的专业论著。具体参考文献在“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一栏中已详细阐述。
三、科研手段 见“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栏的“研究方法”内容。
四、经费保障
单位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经费保障,并承担本课题的管理职责和信誉保证。 |
研 究 计 划 |
课 题 组 分 工 情 况 | |
课题组人员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左飞、武平。负责课题的策划指导,承担管理责任和信誉保障。
二、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课 题 策 划:梁永建、邓斌菊
文 献 查 阅:邓斌菊、姜新峰、田贞尚、李云、范效东等
访 谈、调 查:姜新峰、田贞尚、李云、范效东、杨惠秋、张志萍、李中荣、吴燕等
资 料 分 析:姜新峰、田贞尚、李云、范效东等
研究报告撰写:胡月琴、邓斌菊、姜新峰、田贞尚、李云、范效东、杨惠秋、张志萍、李中荣、吴 燕…等 | ||
主 要 研 究 阶 段 |
阶 段 成 果 形 式 | |
一、准备阶段(时间:2010年4月-2010年5月;负责人:邓斌菊、梁永建)
运用文献法搜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教育学、职业教育学、课程理论、哲学思想和心理学等成果,界定相关概念,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讨论并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时间:2010年5月-2012年10月;负责人:胡月琴、邓斌菊、姜新峰、田贞尚、李云、范效东、杨惠秋、张志萍、李中荣、吴燕)
运用文献、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校外部环境、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学生自身职业道德水准等三方面展开全面的访谈及问卷调研,依据相关理论,以安徽省某卫生职业学校为个案,分析该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剖析影响因素,针对具体问题,制定职业道德教育实施方案,监督教育方案的实施,对其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
三、总结成果阶段(时间:2012年11月-2013年2月;负责人:胡月琴、邓斌菊、姜新峰、田贞尚)
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分析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展望前景,并提出建议和思考。
四、撰写结题报告(时间:2013年3月-2013年4月;负责人:邓斌菊、姜新峰、田贞尚)
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结题资料,申请结题。 |
研究报告、学术论文、职业道德教育实施方案等 | |
最 终 完 成 时 间 |
最 终 成 果 形 式 | |
2013年4月 |
研究报告、学术论文 |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意见 |
单位盖章
|
地 市 审 核 意 见 |
盖 章
|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