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以身立教
姚凤娇
师德是教师特有的品格,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育人之本。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应从自身做起,从心开始。
身为人师,须厚德载物,须以身立教。
走出大学的校门,我投身于教育事业。在教师岗位上,我已奋战两年,两年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邓小平同志讲,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同志提出,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继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伟人们的这些话语无一不体现了教师的重要性,而教师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的良好师德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学生精神的引导者。 学校是教育的圣地,以德育人,以德治校,有利于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人民教师,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应自树树人,德才兼备,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水平。应廉洁执教,正心修身,抵制不良之风,让学校成为闹世中的一方净土。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博学、自省,将师德建设贯穿于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 教师应做到以认真谨严的态度投身工作并不断反思,完善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不仅要认真备课、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生成中的情感投入,做到将爱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因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但我们有的老师,就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有一位中学老师,班中有一位学生,上课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个办法。老师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可是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往前看,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黑板。”“对,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可是,一句话,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而且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课堂是知识的大殿,更是学生精神的家园。教师应具有智慧与爱心,善于应变,时刻体现教师风度。课后应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注重自身发展,探索高效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时时以师德感染学生,以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高尚的人格能影响几代人的心灵,美好的品德能闪耀出不灭的光芒。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因此,教师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人格,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决不能将两者分离开来。教师作为“教育者”而不是一般的“文化人”,不能把知识看作只是知识,只教书不育人。实际上,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书应当以育人为目标,而育人又是以教书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通过业务教学,把育人寓于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教师的行为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的形象也是衡量一名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教师形象应是德、才、学、识、性格等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教师形象的核心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
通过学习师德建设的相关文件,我认为完善的师德规范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师德行为。 1.注重自我塑造。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将是智能社会,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增大,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人。因此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献身精神;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学习专业知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教育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施行依法执教。 2.实施灵魂塑造。崇高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往往与人文素养、学识深浅相关联。净化校园环境,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调动教师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分辨各种社会思潮,实施灵魂塑造工程。新时期的思想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会议里、文件中,应当贴近群众、贴近工作、贴近生活,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渗透到生活的各种领域中,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渗透到精神文明的创建中。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行,用知识开启心扉,使教师的思想境界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悉心引导,让师德之光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之中,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称号,让师德之馨香弥漫整个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