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研室 更新时间:2010-05-25 14:22:58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
常用心理咨询技术
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志:*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有幸福感; *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水平的十个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咨询的概念、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心理咨询的概念: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心理学大辞典》朱智贤主编)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
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心理咨询的任务:帮助正常人群在生活中化解各类心理问题,克服种种心理障碍,矫正不良行为,理顺人格结构,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和非逻辑思维,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深化自我认知,端正处事态度,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适应能力等等。总之,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地生活下去。
具体内涵: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增强自知之明、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和错误观念、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学会理解他人、协助求助者建立合理的行为模式
心理咨询的分类:按性质分(发展咨询、健康咨询)、按规模(个体、团体)、按治疗时程分(短程、中程、长期)、根据理论分(精神分析法、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等咨询)、按咨询方式(门诊面询、电话咨询、互联网咨询)等等
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心理咨询不是一般的谈话和聊天,而是按一定程序实施的特殊“治疗”手段。
资料搜集
资料分析
综合评估
诊断
鉴别诊断
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效果的评价
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行为均值)
在量和质方面都和外部的刺激保持着一致关系
有的人虽然在行为上没有超越均值水平,但精神也可能是异常的(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祷告时产生幻觉与天使对话)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比如对痛苦的事作出愉快的反应等
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一个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在他(她)的生活环境中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时,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偏离了正常轨道
例如:一位好胜、追求完美、内向的学生,因刚刚失恋心情不好,影响睡眠和学习。这是在客观存在的“事件”刺激下导致的主观上的情绪紊乱,主客观是相统一的,是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变化。
(情绪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背景)
青少年常见心理社会问题
三大类:有害物质滥用、内部障碍和外部障碍
有害物质滥用指的是:不恰当地使用药物,包括含有酒精和尼古丁和合法药物,大麻、可卡因和麦角酸二乙基酰胺这样的非法药物,以及兴奋剂和镇静剂这样的处方药物。
内部障碍是指:那些朝向年轻人自身,并且会表现为像抑郁、焦虑或者恐惧这样的情绪障碍和认知障碍的问题。
外部障碍则是指:那些以外界对象为目标的,表现为某些行为问题的问题。常见的外部问题包括青少年犯罪问题、反社会性的攻击行为,以及逃学问题。
有些青少年还会有一些不好归入这三类的问题,比如说学业问题(动机较弱或者注意力不够集中等),或者和同龄人间的问题(不受欢迎,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
问题行为综合症:上述每一大类中的各种青春期阶段的心理社会问题,彼此间都有着明显的协变关系,或者说共生关系。例如,和同龄人相比,参与犯罪活动的青少年,也更可能逃学,过早地参与性活动,以及做出攻击他人的事情来。这一模式被称为“问题行为综合症”。类似的,具有高度的消极情绪易感性的青少年,受到抑郁之苦的可能性,感到焦虑的可能性,以及报告有其他心理困扰的症状的可能性都更大。
建立咨询关系的基本方法
任何心理咨询的方法,都必须以良好的吧咨询关系为平台。所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咨询关系的建立受到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双重影响。
就咨询师而言,咨询态度对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起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基础。
尊重:学会对求助者表达尊重——完整接纳、一视同仁、以礼待人、信任对方、保护隐私、以真诚为基础
咨询师要有积极、乐观的人性观和人生观——咨询氛围的基调
尊重求助者的决定和意向,对求助者的言行不加半点评论和干涉;同时也有必要加以指导和提醒;在求助者面临重大抉择时,有赖于专业人士的指导与帮助。
热情:适当询问,表达亲切;注意倾听;耐心认真;咨询结束时,告知注意事项,感谢配合,让求助者感到温暖。
真诚:应实事求是但不等于说实话、不是自我发泄、真长要适度(只要求“不虚伪”,可保持静默或避免表达自己的主观评价)
共情:去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方法: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考虑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善用躯体语言(目光、表情、动作等)、善于把握角色和程度。
积极关注:对求助者语言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充分关注,把求助者导向正面的价值观。注意:不要泛泛而谈避免盲目乐观、不要过分消极、要立足现实促进求助者自我挖掘潜能。
心理咨询常用技术(个体)
系统脱敏法
冲击疗法
厌恶疗法
模仿法
生物反馈法
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RET)
基本原理: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
ABC理论——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内容: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即信念(beliefs);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consequences)。认为,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B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治疗实践的核心:通过驳斥和辩论等方法,使求助者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来改变和控制其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
绝对化要求:必须、应该;
过分概括化: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糟糕致极:对事物的可能结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的预期。
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不合理的“反黄金法则”: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我喜欢他(她),他(她)也应该喜欢我——绝对化的要求
一旦求助者接受了“黄金法则”,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对别人或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是不合理的。
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理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医研室 邓斌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