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omplete="off"
  • 蓝色
  • 红色
  • 绿色
欢迎访问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学生处网站!
今天是:
站内搜索: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暴力行为和其他外部问题的原因、预防及应对措施

    作者:医研室   更新时间:2010-04-19 10:48:01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 打印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暴力行为和其他外部问题的原因、预防及应对措施
           1.原因
          青春期的外部问题有违法活动、犯罪活动、攻击行为,以及其他品行问题。这些行为产生的危险因素可能有:
          混乱的家庭是一种危险因素。在这样的家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父母对他们充满敌意、父母不够称职、父母对他们不理不睬、父母虐待过他们、父母未向他们灌输适当的行为准则,或者是父母没有在心理上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导致长期参与越轨活动潜在原因(通过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者这两者的共同作用)。
          除了家庭因素外,某些个体特征也能够在年龄较小的时候,就将以后可能作恶的年轻人和其他同龄人区分开来。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会出现越轨或参与暴力活动的孩子,自小就有过攻击他人的行为以及反社会行为,而且早在8岁时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其次,许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的孩子在自控能力方面也有问题:更易冲动,控制自身愤怒的能力较差,而且和同龄人相比更可能患有多动症,也就是所谓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再次,和同龄人相比,发展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的孩子也更可能在标准化智力测试上得分较低,而且在学校里的表现较差。最后,好斗的青少年常常在青春期之前就和同龄人相处得不太好,对于男孩而言,和同龄人相处不好尤其可能引发反社会行为。研究表明,好斗的年轻人很可能具有一种产生所谓“敌意归因偏差”的趋势。会产生“敌意归因偏差”的个体更可能将意义不甚明了的其他孩子对其的反应,理解为有意的敌对行为,并且用攻击行为加以报复。也有的青少年更喜欢以攻击行为来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种倾向性和敌意归因偏差合在一起,就会导致几乎是自动化的攻击行为。
          此外,同龄人群体的作用非常重要,此类越轨活动中有很多都是在群体情境中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受到了朋友要求他们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压力,而且同反社会的同龄人来往,是导致此种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
          2.预防和治疗
          对于长期参与反社会活动的犯罪分子,主要的措施有:预防早期出现的同家人间的矛盾,家人的支持和学前教育结合起来,防止早期的学业问题;社会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家庭问题、个人心理疗法、群体疗法等。已经显现出一定成效的方法是:试图改变青少年犯罪分子对于攻击行为的作用的看法,并且传授他们除了攻击行为以外的可以为社会所接纳的其他行事方式。和关注青少年个体的干预措施相比,以家庭为载体的干预措施(比如对父母的培训,家庭疗法,或者治疗性看护)可能会取得更大功效。
          相比于上述长期出现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对于仅限于青春期中出现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经过帮助不再出现越轨行为较为容易。人们已经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干预策略:第一,在个体水平上帮助他们,传授给他们低于同龄人压力的技巧,以及不诉诸武力就化解矛盾的方法。第二,通过对父母的培训,使他们能更为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监督,以此来尽可能地减少青少年跟同龄人参加违法犯罪活动的可能性。第三,通过对课堂、学校和社区进行干预,尽可能改变更大范围内的青少年的生活氛围,从而营造一种不赞成反社会行为,鼓励亲社会行为的环境。第四,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从而让青少年清楚地认识到,不轨行为所必然导致的后果,以此来防止青少年日后在做出同样的事来。
     
     
     
     
                                                                               心理咨询中心  邓斌菊
                                                                                          2010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