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学生心理健康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现在在校学生,不同层面的学生心理状况各具特点,特殊学生则更具特殊性。如何避免学生生活学习中出现的焦虑、健康生理变化、自闭、抑郁等症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非常紧迫的一项问题。中专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性格发展渐趋成熟、接触外界事物增多,因此而出现的性格偏执叛逆、情绪不稳定、青春期综合征等心理问题也是亟待改善的。随着近来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增大,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困扰使得在校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心理问题,轻则影响个人身心,重则可能导致自杀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因此如何抓好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紧迫而重要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家庭、社会文化等都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一,学校是在校学生的聚居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老师是学生的直接负责人,老师的教学和引导对学生有更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学校要组织老师学习心理学知识,通过老师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针对已经出现和隐现的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学生面临不同的心理问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和思想波动,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的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使学生的心理状况得到纠正和调整,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校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定期给学生做一些心理讲座。当然,讲座要采用不同的形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学校要设立专门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机构,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给学生以建议。机构要采用温和易接受的方式,以免学生出现抗拒和逆反心理。
其二,家庭是学生最温暖的港湾,家庭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学校要和学生家长做定期的沟通,了解学生状况,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如果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则要相互协调、相互沟通,以正确方法加以解决。
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文化氛围对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社会文学变迁对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等都有很大触动。学生喜欢玩电脑、看漫画书、唱流行歌曲等等。但对社会文化的正确引导,才会不致学生产生厌学等心理。
只有这几个方面的因素,相互配合、互相协作,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在校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全面的发展,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财务科
201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