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分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有自限性。流感病毒尤以甲型,极易变异,往往造成爆发、流行或大流行。自本世纪以来已有五次世界性大流行的记载,分别发生于1900、1918、1957、1968和1977年,其中以1918年的一次流行最为严重,死亡人数达2000万之多。我国从1953年至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的流感流行,每次流行均有甲型流感病毒所引起。进入80年代以后流感的疫情以散发与局部爆发为主,没有明显的大范围的流行发生。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过程短,但能多次反复。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就有传染性,病初2~ 3日传染性最强,体温正常后很少带毒,排毒时间长达病后7天。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唾液、痰液中,并随咳嗽、喷嚏排出体外。由于部分免疫,感染后可不发病,成为隐性感染。带毒时间虽短,但在人群中易引起传播,迄今尚未证实有长期带毒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毒存在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或喷嚏等方式散播至空气中,并保持30分钟,易感者吸入后即能感染。传播速度取决于人群的拥挤程度。通过污染食具或玩具的接触,也可起传播作用。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抗体于感染后1周出现,2~3周达高峰,1~2月后开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最低水平,抗体存在于血液和鼻腔分泌物中,但鼻分泌物的抗体仅为血液中的5%左右。临床上可有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并不严重,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体温可达39~40°,一般持续2~3天后渐退。但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较显著,少数患者可有鼻衄、食欲不振、恶心、便秘或腹泻等轻度胃肠道症状。体检病人呈急性面容,面颊潮红,眼结膜轻度充血和眼球压痛,咽充血,口腔粘膜可有疱疹,肺部听诊仅有粗糙呼吸音,偶闻胸膜摩擦音。症状消失后,仍感软弱无力,精神较差,体力恢复缓慢。
流感的预防应早期发现和迅速诊断,及时报告、隔离和治疗患者,减少传播,降低发病率,控制流行。在流行期间应减少大型集会和集体活动,接触者应戴口罩。药物如金刚脘胺与金刚乙胺预防甲型流感有一定效果,乙型则无效。也可用中药预防。流感减毒活疫苗经鼻喷入使局部产生抗体,阻止病毒吸附,接种后半年至1年左右可预防同型流感,发病率可降低50%~70%。灭活疫苗采用三价疫苗皮下注射法,在中、小流行中对重点人群使用。
宿州卫校医务室 宋红云
200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