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班级:
各班级召开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班会,对全体同学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希望各班级认真组织落实。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同样也不例外。它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接受多种教育的机遇。但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扩展,它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作用也日渐凸显并引为关注。
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个人电脑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据统计,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1.62亿,青少年网民占85.8%。“学生”的比例占了23%,是所有职业中最多的一项。而在我国的青少年网民中,有13.2%的人上网成瘾,另有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达到了17.1%。网络在为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前景、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在制造诱惑和罪恶。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90%的青少年上网是玩网络游戏,其余是网上聊天和浏览不健康网站。而浏览不健康网站和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因。互联网在给青少年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已日益显现。
一、网络成瘾的主要症状:
1、强烈的依恋性: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和行为为上网这一活动所支配,上网也演变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网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进而导致了个体生物钟的紊乱。当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强烈的渴求,甚至产生烦躁和不按的情绪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上网后情况好转。上网在其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注意和兴趣单一指向网络,工作、学习动机减弱,生活质量下降。
2、情感淡漠:网络是一个由图文构成的虚拟世界,正是这种虚拟性使网络有了巨大的诱惑力。在现实生活、学习中较大的压力使他们转向了“虚拟情人”、“虚拟朋友”甚至“虚拟父母”,在网上找到了“精神家园”,并以此缓解情绪,求得内心的平衡。由于终日与网络打交道,人与人直接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因而关系疏远,道德滑坡,亲情隐退。再来教他们如何体味亲情、友情,他们只会一脸的茫然。加之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理直气壮”的撒谎,这就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本案例中的小明上网成瘾后将阻止自己上网的父亲用榔头锤死,而且杀人后还安然的坐在网吧上网,这些表现都说明小明的人格已经发生了改变。
3、人际交往范围变窄:网络成瘾者往往寻求较高的社会赞许性,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却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网上社交的游刃有余与现实生活的不断受挫折,两者的反差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网络成瘾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现实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或恶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另外,网络成瘾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4、学习方向的迷失化。据调查,现在杭州大多数学校都配置了多媒体。网络以其特有的生动、形象、直观的图文和丰富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少家庭出于学习的目的为孩子配置了电脑,一些惟利是图的商贩更是把网吧的目标瞄准了学校附近。尽管一再强调:“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但一眼望去未成年的学生比比皆是。10个上网的学生中有9个是泡在聊天室或游戏网站上,有的甚至把饭钱也消费在上网上,更有甚者因聊天、游戏上瘾,整天泡在网上,竟连上课都给忘了。当问及他们关于网络的基础知识、综合技能时,大部分学生则是一片茫然。
5、意志力薄弱:网络成瘾者虽能意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企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一失败告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除之后,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网络成瘾和吸毒、赌博一样,是一种精神依赖症,一旦陷入,很难自拔。
二、上网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因素。
1、精神空虚:孩子沉迷于网络,最伤心的是父母。但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行为到了这种地步,其中许多原因是家长造成的。大多数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照顾只是满足于“吃饱了、喝足了、穿暖了、兜里有点零花钱”,不知道孩子最近的烦恼是什么,和同学有没有矛盾,孩子在父母那里寻求不到这种爱,于是就到网上寻找,他们会用化名和网友聊天、骂人、畅所欲言。
2、性格不良:除了家庭因素导致精神空虚外,孩子不良的性格也是容易成瘾的重要原因。据观察发现,容易上网成瘾的孩子大多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孤独、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当心理有了矛盾、苦恼自己无法排解时他们便去上网发泄,因为他们发现,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键盘就操纵在自己手上,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说什么就和网友聊什么,随心所欲,很快,他就会迷上网络。
3、环境影响: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小至刚入学的娃娃,大到已退休的老人,对电脑都能驾轻就熟。各处的网吧也随处可见,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本着赢利的目的,为那些还没有完全具备辨别能力的未成年孩子大开方便之门,这样很容易让这些孩子们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己。
4、学习的压力: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考学还是以分数为主,所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中国的孩子们在巨大的压力下丧失了求知的欲望,机械地死读书,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
三、治疗方案:
1、提高自己道德选择能力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也将是一个选择的时代。在网络中外在他律因素已经不存在或很少,作为学生的我们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要能够有鉴赏、批判能力,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从而趋利弊害。
2、培养自己信息素养,维护网络道德
早在2001年教育部、团中央等8家单位联合推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该公约号召广大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网络文明公约”为我们在网上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言行道德规范:信守公约,加强自律,做网络文明的实践者;积极学习,科学探索,做网络资源的开拓者;善于沟通,学会自护,做网络家园的创造者
3、形成健全的网络人格,不沉迷网络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教师和家庭教育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网络沉迷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消除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学会寻找社会帮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成功体验与感受。
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具备现代“网络人格”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并采取立志的应对策略;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并形成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
4、成为自觉守法的“网民”
2001年4月30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工商局联合下发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者不得允许无监护人陪伴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其营业场所;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限于国家法定节假日8时至21时。
1999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同年,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及国家工商局亦联合下发<关于规范“网吧”经营行为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都明文规定:“游艺娱乐场所中设置的电子游戏机,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向未成年提供“网吧”不得经营电脑游戏“网吧”严禁中小学生入内
5、注意自我保护:
1.不要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密友等信息。
2.不与网友会面。
3.对谈话低俗网友,以沉默的方式对待。网上人品难区分,小心谨慎没有错。
正如埃瑟.戴森所言:“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了深刻变化的同时,不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一尘不染的数字化乐园,但我们行动无误的话,网络会使人性和人类的多样化得到张扬。”反之,则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学们,为了他人、为了社会、为了自己、为了父母,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不沉迷于网网络,做一个合格的医学生。
保卫科 学生科
20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