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色
  • 红色
  • 绿色
欢迎访问皖北卫生职业学院教务处网站!
今天是:
站内搜索:

    2020年皖北卫生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作者:教务处   更新时间:2020-11-16 18:03:25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 打印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号)和安徽省教育厅要求,我院认真开展了自评工作,并完成了数据填报工作。现依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五方面,形成自评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学院于1949年建校,前身是蚌埠市立工人联合医院附设护士学校,1953年更名为安徽省蚌埠护士学校,1958年更名为安徽省蚌埠卫生学校,1969年由蚌埠搬迁至宿州更名为安徽省宿县地区卫生学校,1999年更名为安徽省宿州卫生学校,2006年校区由市区迁入大学园区,201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并通过国家教育部备案成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更名为皖北卫生职业学院。2015年,成为蚌埠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继续教育教学点。

    学院占地740余亩,现有教职工400余人,在校生8000余人,共有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19个专业。在宿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宿州市立医院设立临床学院,拥有中煤矿建总医院一所直属附院、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蚌埠市中医医院两所非直属附院,颍上县人民医院、连云港市立东方医院两所教学医院。 

    现有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高等学校拔尖人才2人,省高校卓越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院级教学名师21人,省级教坛新秀6人,院级教坛新秀10人,享受市政府津贴5人,获市级青年科技奖4人,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以上教研、科研项目80余项。每年约有20余人参编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学院始终坚持高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人文素质宽厚、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第二部分 适应社会需求情况

    一、办学基础能力

    1.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学院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学费等事业性收入。2017年财政拨款额为6582.82万元,2018年为7042.64万元,2019为7120.54万元。办学经费收入稳步增长,与学生规模相适应,政府落实生均拨款政策,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1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一览表 

    单位:万元

    (万元)年度

    2017

    2018

    2019

    办学经费收入情况

    1.9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6582.82

    7042.64

    7120.54

    1.10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

    0

    0

    0

    1.11捐赠收入

    44.25

    34.65

    36

    1.12 事业收入

    1953.70

    1803.64

    1661.66

    其中:1.13学费收入

    1890.03

    1766.68

    1602.23

    1.14 其他收入

    51.34

    743.74

    640.90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近三年,学院基础教学设施不断加强,进一步满足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需求。截止2019年底,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5992.84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 7254.3/生。

    3.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学院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共计58692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4052平方米。近期,学院已启动新征地规划建设,届时,将更好地满足教学及行政用房的需求,进一步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信息化教学条件

    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院现有多媒体教室113间;语音室4个;录播室2个;教学用计算机883台;所有理论授课教室和大部分实验实训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借助项目实训、多媒体信息技术、声像资料、网络资源库等多种手段,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不断提高。

    5.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打造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美容技术、药学等9个校内实训中心(基地);另一方面,建立符合学院定位和医学行业特色的实验、实训、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目前,学院实践教学工位数4284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0.52/生,强化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医学生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教学条件保障。

    二、“双师”队伍建设

    1.教师结构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28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557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有115人,占比35.06%,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122人,占比37.2%。专任教师中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有3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5.12%。

    为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学院平均每年从行业企业及其他院校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近200人,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2.“双师型”教师配备

    按照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指标说明,我院“双师型”教师149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45.42%。

    为提高“双师”队伍比例,学院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到医院、相关企业或实训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或参与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支持和鼓励教师取得执业医(药)师、执业护士等专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等,“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提升。

    三、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坚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着力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从而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明确毕业生质量标准;二是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文件,学院专业建设委员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修订、完善,适应社会及学生需求;三是广泛征求实习生、毕业生的意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求,适当采纳学生建议,鼓励系部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为深化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医护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宿州市医学教育和医疗行业的实际情况,周密谋划,2019年,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分别与宿州市立医院、蚌埠市中医医院合作开办了“临床学院模式教学改革班”。“临床学院模式教学改革班”的开办,是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职业教育原则的重要举措。同时,“临床学院模式教学改革班”充分利用区域医学教育资源,对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医学人才培养理念,对学院和地域经济发展都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2.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医学类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了公共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的“模块教学”课程体系。模块式课程设置仅仅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个核心,适当减少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50%以上。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出“注重人文知识、突出能力培养、强化职业素质”的特点。

    3.课程开设结构

    课程整体结构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种课型构成。课程设置全学程贯穿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一学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学年以各专业为基础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学年主要以学生顶岗实习为主,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2018-2019学年,共开设课程564门,其中,A类课程(纯理论课)43门,占总课程的7.62%;B类课程(理论+实践课)464门,占总课程的82.27%;C类课程(纯实践课)57门,占总课程的10.11%。

    2   2018-2019学年课程开设结构

     

    开设课程

    门数(门)

    占比(%)

    课程类型

    A类课程数

    43

    7.62

    B类课程数

    464

    82.27

    C类课程数

    57

    10.11

    合计

    564

    100

    课程属性

    公共课

    203

    35.99

    专业基础课

    91

    16.13

    专业课

    270

    47.87

    合计

    564

    100

    4.校内外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情况

    学院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目前,学院共有校内实践基地10个(含临床学院),总建筑面积12950平方米,实践基地面积逐年增加,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3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一览表

    实践基地名称

    建筑面积(平方米)

    护理专业实践基地

    3800

    基础医学实践基地

    2260

    康复治疗技术实践基地

    600

    口腔医学技术实践基地

    240

    临床医学实践基地(附院)

    2000

    药学实践基地

    1010

    医学检验与检疫实践基地

    900

    医学美容技术实践基地

    500

    医学影像技术实践基地

    240

    临床学院

    1400

    合计

    12950

    在积极建设校内实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努力与行业企业寻求合作途径,拓展学生校外实践空间。2018-2019学年,护理、临床、检验、康复、药学、口腔、影像、医学美容等专业依托校外68家单位建设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为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化医教协同,充分利用医院优势资源,强化学生实训实习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加强了教学医院与非直属附院建设。2019年,颍上县人民医院、连云港市立东方医院成为我院教学医院,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市中医医院成为我院非直属附院。学院与多家医院开展交流与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医教相长,共同为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四、学生发展

    1.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学院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促进综合能力提高。

    2018年,共有897人报名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796人合格,整体通过率88.74%;2019年共有538人报名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465人合格,整体通过率86.43%

    2.就业情况

    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社区,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学院2019届毕业生共1179人,就业人数1114人,就业率为94.48%,就业态势稳中向好。

    图片1.png

    近三年就业率情况

    五、社会服务

    1.专业设置

    学院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衔接,依据省市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卫生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结合宿州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学院实际,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对专业进行升级或调整。2019年,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落实高职扩招任务,积极申报新专业,家政服务与管理(母婴护理方向)、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中医康复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药品质量与安全6个专业获批。

    按照“打造重点、培育特色、带动整体”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了以护理、临床医学为校级重点专业,以医学检验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为校级特色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专业类别更加健全、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目标。现有专业涵盖了医药卫生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食品药品与粮食类等几大类,与宿州市医药卫生类行业企业发展紧密对接,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

    2.满足政府购买服务情况

    2019年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共计571.5万元。其中,扶贫专项到款额491.9万元,含贫困生助学金480.76万元。社会人员培训到款额75万元。2019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布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我院积极组织申报工作,并成功入选老年照护和母婴保健职业技能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护理系随之成立了“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工作小组,共承担了300人的培训工作。

    3.向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情况

    2019年,实现技术服务到款额75.46万元,其中纵向科研61.5万元。近年,学院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及资源优势,承接宿州市卫健委护士资格证考试、健康管理师考试、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提供考试场所和技术支持。同时,学院还承担宿州市人社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工作,培训服务到款额7.93万元。

    第三部分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教学诊改工作的开展,学院的办学基础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如下:

    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仍存在着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教学科研高端人才缺乏,未形成稳定的、比例相当的高素质人才梯队。一是由于编制缺额较大,人才引进吸引力不足;二是学院人事管理制度、绩效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科研保障和奖励条件不足。下一步学院将加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的培养和建设力度,完善激励政策,争取在待遇补贴、科研基金和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高在校教师积极性,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从而全面保障师资力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改革不够深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一方面,学院的一些新专业和部分规模较小的专业定位不够明确,专业影响力、竞争力、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诸如学分制改革、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式的模式改革推进力度不足,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下一步,学院将在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的基础上,做好专业宣传,进一步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全方位提升专业影响力。另外,提升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呈现出相对落后的状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在今年疫情防控形势之下,“直播”“网课”“平台”等成了教育教学中的热门话题,进一步凸显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院现正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制定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尽快完善信息化建设,发挥其在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规范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

                                 20201020